2012年9月开学之初学院召开了“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”,根据素质教育改革项目确定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,设计了实施方案,并从国庆以后开始试运行。本学期分别进行改革的素质教育课程有《经典选读》、《大学生职业素养和人生规划》、《大学生科技通论》,试运行半年来,基本实现了改革的目标,同时也存在不足,有待提高。
一、课程改革目标及内容
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第一,实行专家授课视频学习+辅导员引讲和辅导的教学模式。辅导员课堂授课的时间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缩减,真正体现以播放专家教学视频为主,辅导员引讲为辅的教学方式,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,增加了课堂内容的含金量。第二,从全面课堂讲授向促进自主学习过渡。课堂教学课时缩减后,更多的是向学生提出学习的重点及要求,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指定的视频,阅读指定的书目文章,完成指定的作业,参加相应的课外拓展活动。通过这种方式,帮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、自主管理,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。第三,理论结合学生工作实际。辅导员讲课时间主要安排在点到时间,设计的素质教育主题内容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,使素质教育与学生工作在同一轨道上运行。
二、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绩
1、集体备课准备好“一桶水”
集体备课是“素质教育课程”组三年来坚持不懈的教研活动,由课程组组长组织,全程聘请相关专家及学院领导参加。此举极好地促进了素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课程的顺利实施。
《经典选读》课程组组长为武旭召,全组一共12位老师。这门课程的集体备课在周三下午举行,隔周一次,本学期一共7次,点评的领导和专家为李院长、杨克强教授、张振德教授。《大学生职业素养和人生规划》课程组组长为古威,全组一共25位老师,集体备课于周五上午在二校区二会议室举行,隔周一次,本学期一共8次,李院长参加并点评。《大学生科技通论》课程组组长为杜凡,全组一共20位老师,集体备课于周五上午在二校区二会议室举行,隔周一次,本学期共7次,李院长参加并点评。
集体备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。一是分讲阶段,每一次集体备课都会推荐两位老师说课,每一位老师至少负责一章内容,包括课程教学设计、ppt制作等。二是讨论、点评,这一阶段占了集体备课的大部分时间,重点讨论以下问题。第一,老师们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,重难点把握是否恰当,如何层层铺垫引导学生去理解内容;第二,选取视频是否和主题紧密结合,有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,是否带领学生辩论、思考;第三,时间分配是否合理;第四,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;第五,ppt的制作是否充实、精炼。
“备课一桶水,上课一碗水”,集体备课为整个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第一,通过讲课及时地检验了老师的备课情况,督促各位老师认真备课;第二,专家领导的点评及时的纠正了不足,完善了老师们的备课;第三,集体讨论,交流教学经验意见,有利于相互学习借鉴,取长补短,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。每一次集体备课之后,老师们的上课情况都有所进步。
2、全力以赴上课送“一碗水”
改革后的素质教育课程基本由辅导员担任,《经典选读》课程在洪河校区举行,上课时间一般为晚上;《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人生规划》和《大学生科技通论》课程在金堂校区举行,上课时间为周日晚上。上课内容包括:辅导员点到、开班会、讲课。三门课程讲课的方式基本都是采用视频加引讲的方式。
《经典选读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,同时引导学生养成“好读书、读好书”的良好学习习惯。老师们在备课上下了很多功夫,切合主题的视频、图片、音乐都是经过了精心的挑选。这门课程比较突出的老师有武旭召、田蜜、阮如玉、徐艳萍等,武旭召老师作为课程组组长,在课程设计、集体备课的组织方面作了大量工作,并带头示范讲解相关内容;田蜜老师极具亲和力,表达流畅,课堂与学生互动性好,ppt制作也精美、充实;阮如玉老师上课时,在视频和图片的基础上,穿插了诗歌和音乐,给课堂又增添了新颖的元素;徐艳萍老师上课理论联系实际,语言朴实,用一份责任心和真诚去引导学生学习、生活;
《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人生规划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,提高学生们对职业素养和人生规划的认识,帮助学生们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、制定规划并实施。这门课程率先将每一个教育主题与学生工作的时间节点、工作内容相结合。在课程组长古威和陆明烨老师的带领下,在全体辅导员的努力下,课程教学改革进展顺利,取得较好成绩。学生完成的课外作业量大,参与课外活动较多,教学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做得较好。比较突出的几位老师有陆明烨、蔡锐、邱楠、文鸿立,陆明烨老师的课堂纪律好,对学生严格要求,讲课投入;蔡老师多年的辅导员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所以跟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娓娓道来,思路顺畅,讲解清晰,实际例子比较多;邱楠老师上课热情饱满,认真负责,上课爱提问,引领学生思考,带领学生学习;文鸿立老师的普通话标准,讲解思维发散,话题延展性强。
《大学生科技通论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,培养科学精神、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方法,了解一般科学知识。这门课程难度大,因为所涉及的内容广泛,理科内容多,大多数文科生觉得陌生,这对老师们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,准备“一桶水”的难度也大,讲解起来要有生动性和启发性就更困难。但是在李院长的严格要求、监督下,再加上集体备课的培训,老师们的虚心学习,最后仍然很好的完成了这门课程的讲解,其中罗实、柏洋老师较为突出,罗实老师本身具有较宽泛的科学知识理论基础,引用例子范围广,重点突出,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;柏洋老师思维创新,上课生动有趣,与学生们的互动较好。
3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能力和素质
为了更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,结合三门课程的特点,老师们组织了各种课外活动。
与《经典选读》课程相关的活动有各种讲座,学院邀请著名女作家洁尘为大家开展讲座《阅读改变人生》,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教会同学们拥有正确的审美体系,明白梦想区别于现实、幻想与空想。《经典选读》所含的名篇名作,有许多也被其他两门素质教育课程指定为阅读书目和文章,三门课程相互结合、相得益彰。
和《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人生规划》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拓展活动有“发现文理之美”,该活动通过新生用手机或相机拍摄校园的美丽景色,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展示对于学院的热爱,也让更多师生了解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。给学生的作业中有《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》,教会学生们懂得感恩,还有《写给自己的一封信》,体现了学生们对未来的展望。
与《大学生科技通论》课程相关活动有 “科技电影月”,本活动分为电影预告、嘉宾交流和电影放映三个环节,通过对影片内容和课程内容的结合,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,培养课程学习兴趣,使广大学生逐步增强科学素养。
三、存在的不足
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,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但是,在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,也存在着一些不足。首先,受多种原因影响,网络学习平台尚未全面启用,通过先进网络课程平台促进和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还未能实现;其次,辅导员的知识储备还不够,与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比较还有一定差距,对课程以及教学的认识还有待提高;第三,对课堂的管理还需要加强,还需要想办法让学生像重视专业课程那样重视素质教育课程。第四,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外拓展活动内容还需要更丰富,形式还应更多样化,还需更多地考虑与社团活动、书院活动以及学院重大活动相结合。
十八大报告指出: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着力提高教育质量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。”这一论述,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,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学院从创办以来一直把素质教育当作教育追求,多年来坚持不懈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学生和老师的素质同时得到提高,也得到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。素质教育作为我院的特色之一,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,继续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措施,逐步完善整个素质教育体系。相信在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,我院的素质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