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们,同学们:
今天我们文理学院部分师生隆重集会,共商文理学院的学风建设大计。
众所周知,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,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,实现了大学由“精英教育”到“大众教育”的转换。这一发展,影响是深刻的,高考入学率由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百分之几迅速增长到50%、60%,甚至超过70%,为广大青年广泛提供了报考高等教育的机会,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做出了贡献。
但是与此同时,伴随高速发展,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、新的问题。经费、师资、场地、设备、专业结构、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问题都突现出来了。
现在,着重谈的是学风问题。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学风究竟如何?我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新人换旧人”。当媒体较多地把目光聚焦于80后,对这一代青年有诸多质疑和批评时,我始终认为,80后的确有他们的不足,有时代在他们当中形成的通病。但是这一时期青年的思想比较敏锐,视野比较开阔,接受新事物和现代技术的能力比较强,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。
一、什么是学风
狭义地讲,学风指学生的学习之风,包括学习目标,学习态度,学习兴趣,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。
广义地讲,学风除上述内容之外,还包括教学之风,学术之风,办学之风,做人之风,它表现于办学的各个方面。学风是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风气,是在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升华出来的一种传统,是社会观察、评价学校的一个窗口,也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。
学风一点也不抽象,它虽然弥漫于无形之外,但是却可以观察于有形之中,小到学生的举手投足,言谈举止,都可以折射出学校的风气和面貌。
学风具有群体性,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,它在一所学校形成一种氛围,感染每一个个体,对个体行为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。一方面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积极熏陶,另一面对失范行为可能收到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”之效。
学风具有稳定性,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,而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有了好的学风,还要经常维护,不断推进,忽视学风建设,可能导致滑坡。学风出现了问题,只要加强建设,并且常抓不懈,就能促进学风向好的方面转化。
二、如何看待文理学风
文理学院从成立之日到现在只有三年。在这短短的时间当中,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,并且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。我们的多数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制定了学习规划或职业生涯规划,刻苦学习,奋发向上,全面成才。一些同学通过努力考上一流学校的硕士研究生,一些同学的发明创造和创业精神受到媒体关注和社会好评,在学校、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比赛中捷报频传。
但与此同时,我们还必须看到,一些同学的学习状况令人忧虑。学习目标缺失,学习动力不足,学习纪律松懈,学习兴趣不浓。一方面轻视理论学习,另一方面又不能沉下去实践。上述种种情况在我们的同学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。
三、对全院第二届学风建设月活动提几点建议
1、加强宣传,形成氛围。
要倡导勤学守纪,反对混天度日;
要倡导全面成才,反对不思进取;
要倡导真抓实干,反对做表面文章。
通过宣传,做到人人参与,尤其是学生党员、学生干部更要以身作则,成为表率。
2、开展讨论,提高认识。
(1)开展学风建设主题班会
(2)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党团组织生活
(3)举行师生座谈会
通过上述交流和座谈,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分析情况,梳理问题,拿出措施,付诸行动,树立自尊自信,从而自强自立。
3、根据专业特点,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学风建设活动。
4、深入调研,各个部门,尤其是教务、学工、各教学单位要形成保障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,包括:
(1)坚持两操两自习制度;
(2)建立完善学风督察与自我管理制度;
(3)建立学风警示制度;
(4)建立完善教学秘书与任课老师的联系制度;
(5)完善院级领导深入班级调查研究的制度;
(6)逐步建立并完善辅导员听课制度。
同学们,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优良学风的建设者,同时,每一个同学又是优良学风的受益者。建设优良学风、院风要依靠我们的每一个同学,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忘记父母的嘱托、亲人的期盼;不要辜负国家、民族、时代赋予我们的期望和重任。希望大家志存高远、勤奋学习、全面成才。
祝第二届学风建设活动圆满成功,祝广大同学身心健康,不断进步,学业有成。